精彩活动
时间:9月20日-21日上海
形式:经验分享+机构参访+专病中心合作洽谈
【点击蓝色项目名称了解详情】
为保生存,求稳定,泰安市一家二级医院近日召开“求生存、谋发展”工作会。
据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公众号消息,8月12日,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召开求生存、谋发展工作会,深入分析探索新的诊疗项目和方法技术,各医共体单位、临床科室主任群策群力,结合本单位、本专业、本科室实际工作情况,广开思路,共同探讨如何适应社会生存、发展需求。
会议上,分管负责人介绍了当前医保形势以及部分科室运行情况。会议强调,一是要认清形势,直面困局;二是要精细管理,用好现有医保资金;三是要靶向突破,开展好新技术新项目;四是要狠抓质量,筑牢医院发展根基。
展开剩余79%下半年,医院将聚焦难题痛点,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,保生存,求稳定,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;牢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核心地位,严格执行核心制度,积极探索新技术、新项目,加强相关重点工作的推进,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46年,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,现已成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。该院目前开放床位1000张,设有40个临床、医技科室。在人才配置上,拥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74人,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45余人,博士、硕士研究生110人。
官网信息显示,该院年门诊量30万余人次,年出院患者4万余人次,年手术例数1万余台次。医院心内科、神经内科是泰安市医学重点学科,心内科、骨科、消化内科、急诊科是泰安市市级临床重点专科。
6公里内,两家区域龙头三甲医院坐镇
“看医界”通过高德地图查询发现,距离该院3.6公里与5.9公里处,分别坐落着当地两家头部三甲医院——泰安市中心医院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,驾车时间分别为12分钟、15分钟。
泰安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48年,是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康复、预防、保健、康养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是青岛大学直属附属医院。
医院目前编制床位3266张,全年门(急)诊量194万人次,出院患者16.6万人次,开展手术4.8万台次。现有在职职工5200余人,其中高级职称710余人,博士后、博士研究生190余人,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,硕士生导师140余人。
近年来,医院实行一院多区布局。目前拥有中心院区、高新院区、市立院区,托管运营泰山医养中心和市老年病医院,另设社区医疗中心、海南医养基地等分支机构。
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)是一所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急诊急救、预防保健和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。医院于1974年在新泰市楼德镇创建。1981年,更名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。2019年2月,更名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第二临床学院)。
目前,医院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,编制床位2300张,在职职工2600余人,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31人,双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人,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,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1人,博士后合作导师35人,硕博士研究生导师130余人,137位专家担任国家级、省级学会副主任以上委员。设有49个临床科室、13个医技科室。
“两头不靠”,一批二级医院陷入生存困局
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面临的挑战并非个案。近两年来,全国多地二级医院都在召开类似的“求生存”会议。
有业内人士分析,“夹心层”的天然定位,注定了二级医院在患者分流中的尴尬境地。在分级诊疗体系下,病情复杂的患者直奔技术雄厚的三级医院,常见病、慢性病患者则被基层医疗机构和医保报销政策吸附——例如慢性病患者在社区配药即可完成治疗,无需二级医院介入。
与此同时,医保支付规则进一步挤压其空间:二级医院报销比例仅比三级医院高出几个百分点,患者要么选择更廉价的社区卫生中心,要么直接支付微小价差获取三甲的“顶级服务”。这种“两头不靠”的困局,使二级医院沦为医疗体系中的“盲区”。
诊疗量断崖式下跌,折射出二级医院的生存危机。有数据显示,2023年1-8月,全国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诊疗人次分别增长8.7%和9.0%,但二级医院却逆势下降7.6%。若将时间线拉长,其衰退更为触目惊心:2022年二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均低于2019年水平,甚至不及2017年数据,而同期三级医院已强势反弹并远超疫情前水平。更严峻的是,在床位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,病床使用率从2017年的84.0%暴跌至2022年的67.7%,大量资源陷入闲置,运营压力如影随形。
资源与政策的双重挤压,让二级医院在竞争中步履蹒跚。政府财政补贴向三级医院和基层机构倾斜,二级医院常面临“设备更新慢、技术引进难”的窘境。而评审制度更迫使其背负沉重负担:为满足二级医院评审的科室设置标准,必须维持庞杂的科室架构和人员规模,但病源不足导致人力成本难以摊薄。
一位来自广东阳江某二级医院的医生曾向《看医界》透露,作为地级市的二级综合性医院,该院医生收入竟然低于乡镇卫生院水平。而“年轻医生考完证就走”的流失潮,更让医院陷入“技术滑坡—患者减少—收入下滑”的死循环。 (本文为《看医界》发布,转载须经授权,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。)
发布于:上海市